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上,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华做了题为《我国葡萄酒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报告。在报告中李校长从葡萄酒行业发展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及创新经验,同时对如何实现葡萄酒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实现葡萄酒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
我国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创立的背景
李校长表示:我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当时的葡萄酒只含有30%的“葡萄原酒”,即三精一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在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葡萄酒行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行业标准与国际脱节等问题,因此亟需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并构建我国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依据葡萄酒产业链(由土地到餐桌)的运行规律,构建以葡萄研究为基础、以葡萄酒研究为核心、葡萄酒工程研究为手段、葡萄酒市场研究为导向、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复合型技术体系;通过该体系实施,提高我国葡萄酒质量,丰富产品结构,推进葡萄酒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实现葡萄酒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产业区的生态治理和土地增值。
我国葡萄酒技术体系研究历程
本项目研究历时20多年,先后获22项国家、省部级和28项横向合作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1015万元,先后有大学、企业和基层400名多科技人员的参与,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广泛应用于葡萄与葡萄酒产业。
1、研制开发了系列全汁葡萄酒
通过对葡萄酒各类优化工艺、工艺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成功开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系列葡萄酒,直接促进了我国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的产生,改写了我国葡萄酒的概念,建立了我国葡萄酒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与工艺体系。
主要酿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 白葡萄酒—无浸渍发酵工艺
● 红葡萄酒—浸渍发酵工艺
● 全汁野葡萄利口酒的生产工艺
● 全汁万山利口酒配方及制造方法
● 葡萄酒“十二秒”品尝方法
主要酿造设备:
● 葡萄酒微氧控制装置
● 多功能发酵罐
● 果酒二氧化硫处理装置
● 葡萄酒自动添加装置
● 一种葡萄酒等果酒下胶材料处理及添加装置
干红、干白葡萄酒工艺在中国长城公司、华夏长城公司、张裕公司等得到应用。
●研制的苹果酸—乳酸细菌SD-2a及其活性干粉,品质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正逐渐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制出世界首例同时具有酒精发酵和降解苹果酸能力的酿酒酵母—酒酒球菌跨界“双效”融合子F-20及其产品,显著提高了酿酒发酵效率。
●系统研究了葡萄酒感官质量及其评价的生物学原理,外观、香气和口感特征,感官平衡与风格等,建立了葡萄酒品尝学新理论和感官质量评价体系,其成果形成了专著——《葡萄酒品尝学》,填补了国内空白。
●系统研究了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构成要素与其品质的关系,确定了各类葡萄酒的工艺条件和优化工艺,建立了葡萄酒质量全程控制理论和技术体系。其成果形成了7部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
《葡萄酒工艺学》
《葡萄品种学》
《酿酒微生物学》
《葡萄酒工程学》
《葡萄酒卫生学》
《葡萄酒化学》
《葡萄酒酿造与质量控制》
●深入研究并阐明了原产地生态和生产要素对葡萄酒质量的决定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生产区域﹑葡萄品种与品质﹑酿造工艺﹑品尝检验等为主要内容的我国葡萄酒地理标志及其保护体系。
●该成果被国家质检总局采纳,并扩展应用于其他领域。
●深入研究了葡萄高产、优质、抗病基因特性及其互作效应,创立了“葡萄基因取代积累理论”和“欧亚种内轮回选择法”,并得到科学验证。其成果形成专著——《葡萄优质抗病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引起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
2、葡萄区划与产业合理布局
利用创立的理论与方法,经长达近20年的努力,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酿酒葡萄新品种1个;新品系3个。
●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酿酒葡萄新品种“爱格丽”、新品系“8802”、 “8803”和“8804” ,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深入研究了葡萄生理、生化、生态、品种以及各类栽培技术系统,根据可持续生产原理,提出了“优质、稳产、长寿、美观”的模式,其成果形成国家级规划教材——《葡萄栽培学》,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提出了以无霜期长短作为温度指标划定我国适合葡萄种植的“北界”,以反映一个地区水分收支情况的干燥度划分出葡萄种植的“南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