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麦汁组成
2.3.l 麦汁浓度
麦汁浓度越高,酯的形成量愈多,一般说12度BX以下的麦汁发酵,不存在产酯多的问题,而当麦汁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如大于15度BX)麦汁中的溶解氧和接种量也按比例增加,由于代谢产物特别是乙醇含量增加,酵母增殖也明显受到抑制,不是按浓度增长的比例增长,从而脂肪酸的含量减少,酯的形成增加,如在麦汁浓度为6度BX增加到13度BX乙酸乙酯的含量则由4.8mg/L增加到19mg/L。
2.3.2 麦汁组分
麦汁的营养成分决定着酵母的生长情况,因此,也就影响了酵母的代谢过程,当然也就影响了酯类的形成。
小麦麦芽中因蛋白质的含量高,其在糖化时会产生大量的氨基酸,酵母的生长会更加旺盛,酯类的形成量也会相应的增大。
糖化温度对酯类物质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因它影响麦汁中蛋白质的分解。研究表明,如提高糖化温度,氨基酸的形成量相应减少,酵母的生长会受到抑制,酯类的形成量也会相应减少。
2.4 麦汁溶解氧
麦汁中的溶解氧对酵母生长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若溶解量少于正常溶解氧(6-8mg/L),增殖的酵母数就会减少,形成的酯类物质就增多。若加大溶解氧含量,会促使酵母细胞增殖与生长,酵母需合成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会消耗较多的乙酰基辅酶A,酯类的合成量也随之减少。
2. 5 发酵
2.5.1 发酵温度
高温发酵有利于酯的形成。上面发酵的温度高于下面发酵温度,其接种量虽低于下面发酵,但酯含量却高于下面发酵;同时不同的酯类物质受酵母菌种和发酵温度的影响也不相同,如下面酵母发酵温度由 11℃提高到 25℃,乙酸乙酯的浓度由 12.5mg/L增加到21.5mg/L,乙酸异戊酯的含量从0.53mg/L增至1.1mg/L。
2.5.2 发酵方式
如主发酵采取加压发酵,则酒液中饱和的CO2增加,将抑制活性酵母细胞的增长,有利于酯类物质的形成。
2.6 贮酒期间酯类的变化
酯类的形成主要是在主发酵期,在贮酒期间,由于醇和酸的酯化反应,酯的含量会有所增加,但此反应极缓慢。因此微型自酿啤酒在短时间的贮酒过程中,酯类物质的变化是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