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是飞扬沸腾的一年;同样,对于中国酒业来说,2001年也是飞扬沸腾的一年。她没有像原先人们预言的那样,会有大批的企业
消亡,会有大批的集团壮大。酿酒企业在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着一步步的调整,酿酒企业在按照自己发展的轨迹一步步地前行。
调整,一直是中国酒业这几年的主题;发展,一直是中国酒业这几年的追求。
2001年,中国的白酒遭遇了“阻击”。白酒税收政策的调整、白酒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国外烈性酒的到来,白酒行业似乎从此将陷入“万劫
不复”的境地。然而,回首看,白酒依然活着,很好地活着。白酒行业创造的效益依旧位列各酒种前茅,白酒依然是消费者心中的首选产品。白
酒依然与其他酒种一样,在动荡中调整着,在调整中发展着,并且步伐稳健:产量在下降,效益在上升;产品低度化、营养化、多元化,企业规
模化、集团化进程加速;市场向着优势品牌集中趋势更加明显。2001年6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白酒工作会”,更为一度浮躁、迷茫的白酒点亮了
前进的“明灯”。
2001年,啤酒这个在我国最年轻但发展也最快的酒种光彩照人。从2000年下半年起至今,啤酒的税收超过了白酒,成为各酒种中上缴国家税
收最多的一个。“加强防务、固守地盘、伺机抢滩是今年啤酒企业的战略选择。”青啤的大肆扩张、燕京的稳打稳扎、华润的大手笔兼并,让人
觉得中国啤酒行业“硝烟弥漫”。就在这“硝烟弥漫”中,中国啤酒排行前15位的啤酒集团老总于9月底参加了“中国啤酒集团发展研讨会”,并
达成共识: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国外品牌,大型企业应成为规范竞争的楷模。而引人瞩目的啤酒瓶爆炸在岁末有了解决的“良方”:中国酿酒工业
协会将与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联手制定标准,将目前的750毫升装的瓶型改为国际统一的500毫升装的瓶型。
2001年,作为中国酒中“国粹”的黄酒,面对加入WTO后,黄酒的国际市场空间将被最大地打开的机遇,积极地进行“换脑”。走进先进的现
代化葡萄酒企业“风采”,走到西部市场进行调研、开发新品,走出了产品系列化、包装风格化、质量上乘的新路子。
葡萄酒行业一直被认为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中国的葡萄酒企业也一直“自危”,在压力下调整,在压力下提高。张裕、长城、王
朝、威龙、华夏、通化等名牌葡萄酒企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品结构、技术水平、营销策
略也加快了与国际接轨。去年初《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出台,葡萄酒技术法规、质量等级制已初具雏形,呼之欲出,行业的交流和接轨,为葡
萄酒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2001年年初时提出,中国酒业的指导思想是要与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紧紧抓住酿酒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
所有制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以提高过程中对酒类产品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全面促进酿
酒行业经济发展和酒类生产、消费文明的不断进步。从2001年中国酒业的发展来看,酿酒企业都在积极地投身于调整与发展的“热潮”中,都在
积极探索发展的良策,都在积极应对WTO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1年是精彩的一年。再回首,我们感受到,酒香依旧,醇厚依旧。 摘自《华夏酒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