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瓮新醅,与时俱进;从不满足,再展宏图。那一天,对于中国白酒业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由剑南春集团公司研创的“年份酒鉴定法”暨“挥发系数鉴别法”首次正式对外颁布,顿时,搅起白酒业一江春水,引起白酒业空前轰动。
据测算,高档白酒的年消费总量每年保持15%的增长幅度,众多白酒企业纷纷将目光盯向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其中年份酒更成为市场争夺的“高地”。销售额排前100名的白酒企业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总额不少于50亿元。但在切分这50亿元市场蛋糕的“战争”中,剑南春却躲进角落,宣告缺席。
那么,剑南春到底在等待什么呢?
“我们在等待一个标准,没有这个标准,我们宁愿不出年份酒。”剑南春董事长乔天明这样回答。
“又快又好地发展剑南春”抑或“又好又快地发展剑南春”?这是剑南春人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时的一个严峻思考。能在巨大利润诱惑面前按兵不动,时隔8年才推出年份酒,乔天明用行动诠释了剑南春的明智选择。
年份酒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高端旗舰型产品,却因为“年份”的真假莫辨,逐渐遭遇消费者信任危机。年份酒短板日益暴露,梗阻并形成行业发展瓶颈,这使市场上一直存在对高价位年份性白酒质疑的声音。质疑者认为,国家没有颁布年份性白酒技术标准,产品年份标准有较大随意性,消费者担心年份酒不够“年头”。
年份酒市场“鱼目混珠”到什么程度?只有十几年历史的酒厂,就敢出品具有30年、50年酒龄的年份酒;年份酒市场为什么混乱?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鉴定方法与标准。在“挥发系数鉴别法”问世之前,国内年份酒标记是厂商自己标记,是“凭良心说年份”,消费者则主要靠“感觉”。国外年份酒的鉴别主要采用信誉管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多年以来,由于缺乏“定量、定性”式的“数据化”分析,中国白酒和中药一样难以走出国门。尽管历经不懈努力,白酒质量鉴评正在逐步实现感官评定与理化指标分析的有机结合,但从行业总体水平来衡量,白酒分析检测水平依然停留在数据化分析的模糊概念上。
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是评酒大师,不可能凭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就能准确判定那些眼花缭乱的年份酒,哪一种是真,哪一种是假,雾里看花,上了当也只能自认倒霉。而这种混乱局面让任何一个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业内同仁都感到痛心:再这样下去,代表中国酒文化精粹的年份酒极有可能崩盘,成为无人可信可喝的“糟粕年份酒”。
意识到年份酒的“不一般”及年份酒技术标准的空白与滞后,剑南春管理层态度鲜明:我们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驱动,剑南春要么不做,要酿就酿明明白白年份酒,要做就做100%年份酒!他们果断决定:必须坚持先开发出技术标准,然后再推出年份酒产品,以保证货真价实,取信于广大消费者。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