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技术网★酒类技术★酒类设备★技术转让★
酒类技术网 >> 首页 >> 信息内容
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07-10-04    文章录入:admin ]

    中小企业有50%以上将面临危机

    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约有400家左右。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有的活得还算滋润,但总体活得都并不舒服。特别是在未来几年,将面临严重危机。

    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必将遭受淘汰。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市场竞争的重点也越来越上移。过去单纯靠产品、靠广告、靠促销、靠模仿等可以生存的企业,必然面临危机。90年代以前是产品竞争阶段,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创新的概念可以引导市场,可以成功;2005年以前是品牌竞争阶段,大家都在树品牌,只有品牌树立就可以有市场;而来将会是在品牌竞争基础上的文化竞争,企业之间比的是品牌文化,他的要求更高,没有深厚的品牌文化根基,难以立足。

    企业的经营应该每一个天都如履薄冰,随时感受危机的存在才能未雨绸缪,不断地在化解危机中发展。这种危机意识将决定了企业之路的长短。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每天看着自己的财务报表增长了多少,但不知道增长背后的隐患。今年新开了一个客户,多卖了5万箱,内心是一种喜悦,以为多赚了。每天大脑中考虑的是开发一个什么的产品才能多赚些钱,A代理商要一款7块钱的产品,我就给你开一块7块钱的;B代理商要一款6块钱的产品,我就开一款6块钱的产品,包装自己可以去做。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做了很多年,竟然连一个象样的销售队伍都没有、一个象样的内部管理机制都不健全,何谈未来竞争力?

    从世界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是:一个产业的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一定要由一批企业的生死来推动。最后的大浪淘沙,剩下的企业各具特色,分割市场的蛋糕。例如美国可乐的发展,最初至少有几百家相同的公司最后都死掉。中国当初的7大可乐也不得不在两乐面前低头,要么死掉,要么被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不得不和国外合资,目前市场上的品牌完全属于国产的寥寥无几。其间,众多品牌的倒下,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市场是残酷的,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

    葡萄酒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它不能脱离产品属性随意生产。先天的条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例如企业绝大部分要分布在葡萄产区,不种植葡萄的地方出产葡萄酒很难被消费者接受。而未来大品牌将不断地进行市场垄断,目前长城、张裕、王朝、威龙四家企业已经占了行业总销售的60%以上,这一趋势还会越来越大。而二线的其他品牌凭借多年的基础也会拼命地进行根据地市场的维护和新市场的拓展,再加上国外品牌大量的涌入,未来势必会有2-3个国外品牌以高速成长来抢占一定的份额,那时,我们的中小企业的品牌将不得不缩小市场范围,不断地向三级市场扩展,随着三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看来无处可逃了。巨头企业的不断扩大,将导致中小企业的日子日益艰难。

    任何行业在同一属性的品产品中,消费者真正能记住的品牌不会超过5个,经常能记得的也就3个左右,我们的中小企业,请自己看看,我们能不能被消费记住?!

    2-3年内将出现一次行业整体危机

    中国葡萄酒行业象是在没有喷发前的火山,必将在未来2-3年内爆发,由此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鸡蛋有人造假,猪红是用无血有毒凝胶制成,海带子有毒,连肯德基也中了苏丹红的招。只要翻翻报纸,有关问题食品的新闻让人眼花缭乱。看到层出不穷越闹越多的问题食品,我们即忧心又茫然。忧心是因为不知道已经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有多少是干净的,多少是问题食品,而且将来还会吃进去多少?苏丹红风波未平,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发布“丙毒”警告,然而“丙毒”的危害在中国还未引起重视。

    葡萄酒是一种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如果不是<新闻30分>的嚗光,我们是否现在还在饮用通化造假酒厂的酒?并还在自以为高雅?而那些造假的企业难道自己不知道吗?不可能!难道周边的企业不知道吗?不可能!难道主管部门一无所知吗?不可能。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三是食品生产经营中严重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问题;四是食品工业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五是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

    2006年,某杂志报道了对河南一县市售葡萄酒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方法是采用液相色谱法抽查39份葡萄酒,对其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39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28.21﹪,其中全汁葡萄酒合格率为40.91﹪,非全汁葡萄酒合格率为17.65﹪。结论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以确保葡萄酒的卫生安全。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年某期对浙江一城市市场销售的葡萄酒进行了色素及甜味剂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的45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26.67%。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在一份发布的葡萄酒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上显示:一成多葡萄酒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8.5%。此次质检总局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家企业的78种产品。

    葡萄酒属于发酵酒,国家强制性标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发酵酒中不得添加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不得添加合成色素(苋菜红、红米色素)。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检出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合成色素苋菜红。葡萄酒中添加甜味剂,会影响酒的真实属性,降低葡萄酒的品质。

    无需再举例子,你翻翻报纸,上上网,我们的质量安全问题有多少?它不是一个企业的现象,已经是一个行业现象,甚至成为内部的潜规则。今日,国外已经发现了很多葡萄酒中含有的不良物质,其中有关机构正在调查,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结局将会一样。中国葡萄酒企业,在利益的诱导下,恐怕依然会熟视无睹。

    5年内,将由2-3个国外品牌占据前10的位置

    在前面的表述中已经列举了众多国外品牌正在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殊不知,这是其中一小部分。单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五个国家就至少有上万家规模经营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无论在酿酒理念还是产品质量、产品特点,都不是国内企业所能比拟。其中有些企业的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产品不但口感、色泽乃至包装都非常抢眼,其中某些产品已经具有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获得了国际多次大奖,并已经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畅销了很多年。这些酒目前还都没有进入中国。一旦进入,必将对国内葡萄酒产生强大的冲击。同时,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其他方面的税收也将逐步放低,而原本这些国外优质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随着税收的不断走低,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优势日益明显,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越深入,便越会增加对国外葡萄酒的信赖感。

    未来5年,这些国家的葡萄酒主要品牌都将进入中国,他们不是不懂中国的“玩法”,只是在思考是否符合自身的品牌文化。而一旦它们想出手,必将产生强大的竞争力。据悉,澳大利亚的黄尾袋鼠运用“蓝海策略”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短短的3年时间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第一品牌,年销售量已经达到400万箱以上。其负责人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中国,他的意思是进入中国还没有到时候。他们觉得中国的市场还不够规范,特别是还没有一家大经销商具备和他们合作的实力,但已经在秘密地筹划。可想而知,一旦他们运用独特的手段和策略,加上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秀的品牌形象,国内有多少企业能抵挡?西班牙的雪莉酒历史悠久,产品深受欧美国家喜爱,连莎士比亚都情有独衷,他们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品牌管理机构”,正在积极拓展市场。葡萄牙的马斯凯特地区的葡萄酒,一直被英国等国家的人们所喜爱,已经畅销了几十年。世界上的好酒多之又多,只是我们了解得太少了。

    未来市场上的葡萄酒,将会形成高档葡萄酒看法国,中低档葡萄酒看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的局面。在产品上也会形成高档品牌选择法国知名酒庄的品牌,中低档品牌选择其他国家的“半干型、半甜型”的葡萄酒的局面。半干型、半甜型葡萄酒因为其适口性很强,必将深受普通消费者的喜爱。人们不再讲究为什么要喝、必须怎能喝等问题,而这种观念的更新将大大有利于国外大众化品牌的发展。

    品牌力决定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葡萄酒企业格局依然是“老三样”统领市场,二线品牌力争上游,三线品牌苦苦挣扎。从企业的市场整体表现看,更多倾向于终端操作,而在品牌建树上显得意识比较落后,手段不足。在市场初期,终端操作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瓶颈。这个瓶颈可以总结为企业理念问题、文化问题、战略发展方向问题、差异化定位问题、执行力问题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原因。但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来源企业品牌的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首先要归结为企业的品牌定位。对葡萄酒企业而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其实是明确的,但在品牌的定位上却很模糊,至少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这样的。我们的企业品牌,几乎都在诉求“产地、品种、原料、工艺、历史、文化”等等。这没有错误,但不应该将此作为所有的核心。上述这些条件,是酿造好酒的前提,但绝对不是“消费者购买的理由”,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我们要深究品牌个性的购买动机,从而明晰品牌个性,让品牌个性赋予消费者一些逼真的东西,这些东西会超越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也使品牌在消费者眼里活起来,这些元素能够超越产品的物理性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酒类技术网★酒类技术★酒类设备★技术转让★

CopyRight?copy;1998-2008 JiuYanSuo.com Allrights Reserved